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课程 丨
泰安教师考试公众号taoffcnjs
一、考情分析
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,是教师招聘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,且常以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形式出现,常考的知识点为: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、“重农抑商”政策、“海禁”与“闭关锁国”政策等。
这一部分题目,题型较为灵活,除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之外,关键考查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,因此,考生需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与整理。
二、知识点呈现
(一)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
1.演变过程
(1)原始社会
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,公社成员集体耕种,平均分派劳动产品。
(2)夏商西周
①特点:
一切土地属于国家。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,受封者世代享用,不得转让与买卖。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,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。
井田制:此时的耕地十分规整,成方块儿状,形同井字,被称为“井田”,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“井田制”。
②瓦解:
春秋战国时期,井田制瓦解,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。
春秋时期,由于生产力的发展,私田大量开垦,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,井田制遭到破坏。公元前594年,鲁国首先规定,不论公田、私田都要按亩收税。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,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。
到战国时期,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,秦国的商鞅变法,废除井田制,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。
(3)封建社会
封建土地私有制。
2.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
①表现
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,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,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,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,“富者田连阡陌,贫者无立锥之地”。
②抑制土地兼并
目的:维护小农经济,巩固封建统治。
措施:北魏到唐前期,政府实行均田制,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,限制土地买卖;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,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。
影响:鼓励农民垦荒,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。
(二)“重农抑商”政策
1.背景
商周时期,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,支持商业的发展,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随着商业的发展,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、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日益严重。
2.原因
“重农抑商”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,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。
3.目的
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权基础,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。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。
4.发展历程
首倡: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 “重农抑商”政策。
发展:自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了“重农抑商”政策。
强化:明清两代继续执行“重农抑商”政策。一方面,统治者崇本抑末。另一方面,推行传统的专卖制度,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,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。
5.评价
积极作用:
在封建社会初期,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,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;促进了农业的发展,有利于社会的稳定
消极作用:
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,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,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;
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,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、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;
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,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。
为扩大耕地面积,认为地毁林开荒、围湖造田,导致了环境的恶化。
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,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。
(三)“海禁”与“闭关锁国”
1.原因
统治需要:防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或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;防止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。
直接原因: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。
政治根源:统治脆弱导致的外强中干。
经济根源:自然经济稳定,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。
2.表现:
明:防范倭患——禁止私人外贸——海禁。
清初:对付抗清力量——寸板不许下海、沿海居民内迁。
清中期:西方殖民势力入侵——只许广州“十三行”外贸。
3.影响
闭关锁国政策和“海禁”政策,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,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,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,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,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。
点击关注>>泰安中公教育
考情天天知 活动早知道
关注泰安中公教育教师微信taoffcnjs,政策问题实时答,考试信息不漏看;更多信息请访问泰安教师招聘考试网
近期主推课程: